一周前,河南新乡乡村医生杨全鸿在自家诊所的院子里,烧掉了行医近50年病人因无钱看病所写的欠条,共约50万。此事被媒体关注后,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。同时,伴随着媒体的聚焦,质疑、褒奖、荣誉也在这几天包围着他。杨全鸿出名了,但他却有些"害怕"了,那些从全国各地涌来的声音,让他深信"树大招风"。14日下午,古稀之年的杨全鸿告诉河南商报记者:他累了,从今天开始不再看病了,要歇一歇……
50万的欠条可不是个小数目,而且其为一个乡村医生所有,并历时50年所得,不得不令人惊叹。毕竟病是一个个看的,欠条是一点点积累的,现在能达到如此“巨款”,着实不易。其实,冥冥之中自有主宰,看似偶然却有着必然的驱动,是是非非也尽在其中。50万的欠条如今已经被杨全鸿给烧了,他只是为了不想“树大招风”,要回归平静,这可以理解,也应当支持。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了这50万欠条背后的是是非非,也就是我们要的启示,这其中的问题也是烧不掉的。
杨全鸿的这50万欠条,是其在乡村行医的50年里,那些没钱看病的病人留下来的。杨全鸿如此做的塬因很简单,其年少时患上了败血症,拿不出医药费,被医院免去了大部分钱,这便浇注了他从医的初心,那就是“有钱没钱先看病”的准则。
杨全鸿能形成如此初心,并能够坚持50年而不改,这就是社会**应该对他肯定的地方,有多少赞扬都不为过。因为,在当下社会,他的善举不知会让多少“认钱不认病人”的医院和医生汗颜,其所体现的至上医德又不知被多少医者抛弃,这便也凸显其的难能可贵。
其实,“有钱没钱先看病”的准则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里医者要恪守的底线,而现在这却被一些畸形而浮躁的趋利观和医者观所冲击着,这是值得深思的方面。从这一角度看,杨全鸿的这50万欠条也可谓是现在医药行业的一股清流。当然,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的改变,“先看病后付费”制度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行,未来“把病人的病放在**位”确实是趋势。不过,可以预见的是,好转的现实状况与杨全鸿的个人奉行的准则相比却晚了很久,这也算是一种讽刺。但如果能把这份讽刺看成一份动力和激励,并从杨全鸿的初心和态度里有所获益,也是一种幸运。
再把目光聚焦于杨全鸿的病人们,能积累50万欠条的病人可不是小数,更关键的是,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还钱,这大量的病人,其背后的心态也值得琢磨一番。可以推理一下,一开始杨全鸿本着自己“有钱没钱先看病”的准则,给一些病人打了欠条,这便是50万欠条的源头。
怎么说呢?这些尝到甜头的病人在宣扬这位医生医德的同时,也把这位医生可以“给没钱的人看病”的事实传递了出去,便有越来越多的病人来找杨全鸿治病。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,很多病人并不是奔着其医德、医能去的,而是奔着“看病可以不花钱只打欠条就可以”而去的。这样的判断并不武断,50万的数据和大多欠条没被还清的现实,基本上已经明了他们的心态。在一些病人的心态里,“看病打欠条”的投机思维可能已经蒙蔽了“看病花钱、欠债还钱”的天经地义。否则,在乡村医生那里看病的一点钱,总该不至于数年不还吧。
那杨全鸿自身就没有问题了吗?有,他的问题在于落实“有钱没钱先看病”准则的无塬则性,无下限地去打欠条。因为让病人打欠条,是为了救人和救急,但这不等于“施舍”。也就是说,没钱看病打欠条可以理解,病者为大,但医者不能没有塬则,欠条的存在就已经说明了还钱的合法性,那医生自身再去弱化还钱,患者也去弱化还钱,那这样的医德还站得住脚吗?不是说不让杨全鸿打欠条,但得有一定分辨能力,而且要依欠条办事。尊重自己的准则,也尊重欠条,这才是真正的“医德”。
编辑:admin
(版权归天津东丽华都所有,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:天津东丽华都妇科医院 )